新闻动态

焙了火的岩茶,既有焙火香,又有清凉感,不矛盾吗?
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04:54    点击次数:62

图片

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
丨首发于头条号:小陈茶事

丨作者:李麻花

《1》

最近发现一件离谱事,竟有茶友将白茶中的“清凉感”,误认为茶性的“寒凉”。

起因是,一位茶友,在一篇讨论白茶茶性的帖子下回复:

“白茶茶性肯定是寒的,上次喝茶,凉飕飕的感觉都喝出来了。”

看到这句话,一时之间,村姑陈也不知该作何表情。

首先,白茶未经杀青,茶性温和。

其次,茶友口中“凉嗖嗖”的感觉,其实是茶叶自带的清凉感,是一种感官体验。

而“寒凉”,是茶性,是中医给食物、药物、人体,定下的性质。

图片

这二者根本就是两码事。

平时吃热性的荔枝、榴莲时,想必茶友们也吃不出热乎乎的感觉。

说来也巧,昨天还有茶友在后台留言问:

“最近喝到一款水仙,居然在茶汤里尝到了一丝类似白茶的凉感,是我的错觉吗?其他茶也有清凉感吗?”

看了这一问才意识到,有不少茶友,对茶叶中的“清凉感”并不大熟悉。

从茶汤中捕捉到清凉感,并非茶友的错觉。

这种清凉感,是好茶的共性,而不是白茶的专属。

图片

《2》

清凉感,专业上更准确的称呼是“薄荷感”。

具体表现为,茶汤入口后,口腔中泛起类似吃了薄荷糖的清凉感觉。

吸气时,凉感会更加明显。

这是茶叶的天然特质,与添加剂无关。

薄荷感的产生,与茶叶中的内含物质密切相关,尤其是芳香类物质和糖苷类物质。

图片

这些物质在优质茶叶中含量偏高,会在品饮时刺激口腔,从而产生清凉感。

可以说,薄荷感就是茶叶内含物质丰富的体现。

茶内质越丰厚,薄荷感越强。

品一款好茶,是很容易品出薄荷感的。

不仅白茶和岩茶,优质的红茶、绿茶等茶类,也都有薄荷感。

对一款品质出众的茶来说,清晰分明的茶香、细腻柔滑的茶汤、醇厚清爽的茶味,以及饮后的回甘生津感和清凉感,基本是标配。

图片

《3》

茶叶的清凉感,与产地环境息息相关。

换句话说,产区好的茶,更有可能出现薄荷感。

比如,正岩产区的岩茶,就比外山茶,更容易出现明显的薄荷感。

昼夜温差大、日照时间短的正岩产区,本就是茶树生长的理想环境。

更何况,还有三坑两涧的特殊地貌、峭壁与林木的环绕,为茶叶筑起天然的保护屏障。

图片

由岩石风化形成的土壤,富含矿物质,也能为茶树提供了养分和特殊的风味物质。

生长在这里的岩茶,叶片中积累了丰富的内质。常带有显著的清凉感。

于白茶而言,则是生长在高山产区的茶叶,清凉感更突出。

位于福鼎太姥山的高山产区,终年云雾环绕,水汽充足。

高山之上,土壤、空气,几乎不受污染。

茶树在此间肆意吸收养分,日后产生的薄荷感也更为持久。

图片

《4》

好的工艺,是塑造薄荷感的关键。

以丰厚的内含物质为基础,借助优质的工艺,才能将薄荷感充分展现出来。

若工艺出了差错,一款茶的内质很容易被破坏。

岩茶工艺复杂,但可以粗略分为做青、焙火两大板块。

茶叶在做青时,要反复摇青和晾青。

得当的做青,能将茶青中的水分去除,并激发芳香物质,为清凉感的产生奠定基础。

如若做青不当,茶叶便会生出明显的闷青味、青臭味,难见清爽。

图片

而焙火工艺,更是直接影响薄荷感的呈现。

好的焙火工艺,能稳定茶汤的香气和口感,为茶叶的风味加分。

但如果火功过急过高,反而会破坏茶内质,将茶叶彻底焙“死”,只剩焦苦味。

此外,工艺对薄荷感的影响,也体现在其他茶类上。

白茶的制作看似简单,只有萎凋和干燥两步,但对薄荷感的保留却很有讲究。

日光萎凋时,要让茶叶在柔和的阳光下慢慢失水,避免暴晒。

如此,既能顺畅地排出水分,也能让水分将部分苦涩味物质一并带走,促进清凉感的形成。

总结下来,一款产区环境优越、工艺得当的好茶,清凉感不会缺席。

图片

《5》

岩茶里也有清凉感吗?

答案是肯定的。

其他茶也有清凉感吗?

有的,只要是内含物质丰沛、制茶工艺到位的优质茶,大多都带有不同程度的清凉感。

想品尝这种清凉感,茶友们可以试着让茶汤在口中稍作停留。

用舌头轻轻推动,让茶汤与口腔充分接触。

咽下茶汤后,再缓缓吸气,感受气流从口腔中划过的凉意。

这种感觉往往会持续一段时间,带来持久的舒适感和愉悦感。
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
小陈茶事村姑陈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6000多篇原创文章。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